“医生,我只是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怎么会是慢阻肺?”攥着诊断书,眼神里满是不解。像这样的患者,在中国有近1亿人,但其中超过70%的人直到病情严重才被确诊。
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警报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已高达1亿人,40岁以上成年人的患病率高达13.7%。这意味着,每7个40岁以上的人中,就有1人可能正在遭受慢阻肺的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死亡病因",在男性所有死因中位居第二。
"我以前总以为只是'老毛病',咳嗽、咳痰、气短,多喝点水就好了。"一位被确诊为慢阻肺的患者说,"直到有一天,我连上楼都喘不过气,才明白这不是普通感冒。"
展开剩余81%你的肺,为什么"慢"下来了?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疾病。简单说,就是你的肺"堵"了,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
典型症状包括:
1. 慢性咳嗽:早晨较重,逐渐发展为全天咳嗽
2. 咳痰:白色黏液或泡沫痰,感染时变为黄脓痰
3. 气短/呼吸困难:从活动时出现,逐渐发展到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4. 胸闷、喘息:尤其在病情加重时明显
"很多人把慢阻肺当成'老烟枪的毛病',其实,它可能正在悄悄影响着你。"呼吸科专家指出,"当你的咳嗽持续超过2个月,特别是早晨明显,就要警惕了。"
你,可能就是高危人群
慢阻肺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可能正在你身边悄然发生:
1. 长期吸烟者: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诱因,吸烟者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
2. 长期接触有害气体者:煤矿工人、化工从业者、厨房油烟暴露者
3. 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者:儿童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祥盛期权,可能影响肺部发育
4. 家族有慢阻肺病史者:遗传因素使患病几率增加
5.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者:雾霾天、室内空气污染严重者
"我30岁就戒烟了,以为没事了,结果50岁还是被诊断为慢阻肺。"一位患者懊悔地说,"原来,吸烟对肺的伤害是累积的,戒烟虽然能减缓病情,但不能逆转已经造成的损伤。"
早发现,早干预:肺功能检查是关键很多人不知道,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它简单、无创、廉价,就像一次"肺部体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呼吸科医生强调,"FEV1/FVC<70%是诊断慢阻肺的关键指标,这就像血压一样,是衡量肺健康的重要指标。"
不要等到"喘不过气"才去看医生!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
预防胜于治疗:5招守护呼吸健康慢阻肺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
1. 戒烟:最有效的“止咳药”
戒烟是唯一能延缓肺功能下降的措施。研究显示,戒烟10年后,慢阻肺患者死亡率降至接近从不吸烟者水平。
避免二手烟暴露,家庭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2. 远离污染:给肺“洗个澡”
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N95口罩。
厨房安装抽油烟机,炒菜时开窗通风。
职业暴露人群需使用防护面具,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3. 增强免疫:筑牢呼吸防线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柑橘)。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心肺功能。
4. 呼吸训练:让肺“年轻”起来
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撅起嘴唇像吹口哨一样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倍。
腹式呼吸:平躺或坐位,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
每天练习10-15分钟,可改善通气功能,缓解气短。
5. 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吸烟者,建议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
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及时就医,勿自行用药。
分期治疗:个性化方案1. 稳定期:以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为目标。
药物治疗: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是首选,可联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控制炎症。
非药物治疗:戒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肺康复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家庭氧疗。
2. 急性加重期: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增加支气管扩张剂剂量,短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氧疗和机械通气:严重呼吸困难者需吸氧或无创机械通气支持。
慢阻肺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早期干预可以减缓速度,但一旦进入晚期祥盛期权,治疗将非常困难。因此,早诊早治是关键!
发布于:黑龙江省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