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配资
豪掷24亿元收购科林电气(603050)一年后,海信在新能源领域又有新布局。
9月12日,海信集团在石家庄成立全资子公司石家庄海信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能源”),注册资本7亿元,经营范围涉及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机械电气设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公司成立后,迅速参与科林电气15亿元定增,定增完成后,海信系对科林电气的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44.51%提升至54.87%,海信对新能源版图的拓展显然已有了清晰路径。
1081期
海信布局新能源领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历时多年的精准战略谋划。
早在2019年,海信家电(000921)首次提出“碳中和路线图”,承诺到2030年实现自有工厂100%绿电;2021年,旗下日立空调推出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将屋顶光伏电站和中央空调捆绑销售。
2023年,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网能”)正式成立,主营储能PACK、充电桩模块。2024年,海信集团把“能源经营”写进五年规划,与“显示技术”“智慧交通”并列三大增长极;同年,海信通过旗下海信网能收购科林电气牛配资,这也成为其布局新能源领域的重要节点。
科林电气的收购从2024年3月开始,3月11日至15日,海信网能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取得科林电气4.97%的股份;随后,又通过与部分股东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及表决权委托协议,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表决权股东。
5月底,海信网能对科林电气发起要约收购,拟以33元/股的高价收购科林电气20%的股份;到了7月2日,海信网能要约收购清算过户手续办理完毕,持有科林电气9520.8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4.94%,并持有李砚如、屈国旺委托的公司9.57%的股份表决权,合计持有公司44.51%的表决权。
8月30日,科林电气完成董事会换届,海信网能提名的董事候选人当选董事人数超过公司董事会人数的半数,正式拿下科林电气控股权。
直到一年后的2025年9月15日,科林电气发布定增预案,拟以16.19元/股的价格向海信能源发行不超过9264.98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按照本次发行股票数量的上限计算,发行完成后,海信集团间接控制科林电气的股权比例将从目前的44.51%提升至54.87%。因海信集团无实际控制人,科林电气将仍保持“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彼时,认购方海信能源刚刚成立三天,颇有一种为了参与此次定增而专门设立了一个公司的意味。
据了解,海信能源注册资本7亿元,由海信集团100%控股,法定代表人史文伯此前在海信网能深耕多年。
值得关注的是,海信能源正好位于科林电气高端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内,这种地理上的紧密安排,或也预示着双方未来将开展深度的业务协同。
据“世纪新能源网”报道,海信能源现已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战略:一年内,拿下河北200兆瓦分布式储能订单,将设备毛利率做到25%以上;三年内,在京津冀投建300兆瓦“虚拟电厂”,把运营毛利率提升至40%;五年内,分拆“海信能源”独立上市,打造集团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目标千亿。
而从业务范围来看,海信能源主要将布局两个领域——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以及机械电气设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之于前者,这一定位或不限于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直指能源产业链核心环节,此番认购科林电气增发股份,便是其开展的首项投资业务。未来,海信能源或将成为海信面向新能源领域的长期战略投资载体。
其所涉及的机械电气设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务,一方面与科林电气具有一定的业务协同性,另一方面或也是海信迈向全球输配电设备市场的新尝试。
从家电到储能,从储能到输配电,海信俨然一步步搭建覆盖能源生产、传输、存储与消费全链条的新能源版图,构建起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到能源运营的全产业链能力。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我国正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牛配资,海信加速布局的能源业务,能否复制其在家电领域的成功经验,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